近日,记者随呼和浩特市林业局 的同志查看大青山生态建设,无论是沿呼包高速公路上远眺,还是深入大青山腹地探访,走进它的人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大青山绿了。”
大青山也称阴山,在呼和浩特境内的属大青山山脉的中段,长约132公里,宽50-60公里。如果说几年以前的大青山像浑身疮疤的病妇的话,那么今天的大青山则如同一个身披绿衣的小姑娘,朝气蓬勃地向世人走来。这一天已让人盼得太久太久。许多林业工人说起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都说这与3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实施禁牧分不开。2000年至今,全市干部群众在大青山上挖凿鱼鳞坑、水平沟3000万个,栽树苗6000万株,成活5000多万株,成活率达88%;同时,生态建设项目区内的30多万只山羊已全部被赶下山,基本上实现舍饲。
大青山生态建设体现了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在处理农业、畜牧业、林业三者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往政府为了扶持贫困山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大力鼓励养殖绒山羊。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虽然知道山羊对山区植被的破坏性,但总认为能通过养羊先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再说。然而满山遍野如同雪片的羊群并没有让老百姓富起来,还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雪上加霜。近年来,大家意识到,要搞生态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禁牧,把山羊赶下山,才能保存住造林成果。
在武川县境内,记者看到公路两侧到处是密布的鱼鳞坑,已经种下3年的油松苗、山杏苗从半米多深的坑中顽强地挺出头来,迎着朝阳,周围绿草丛生。车停下来,人们下车观看,这些树苗长势喜人。同行的一位同志在10几平米的范围内随手采集了一些野花,数数竟有10多个品种,说明植被恢复得很快很好。市林业局吕一良书记告诉记者,禁牧前,公路两边全部是裸露的沙石,随处可见散放的羊群。禁牧的效果非常明显。
山羊下山之后的命运如何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土默特左旗陶思浩乡白只户村养羊示范户张有发的家。老张是兽医,碰巧去市里参加畜牧检疫培训,不在家。他的妻子门秀秀接待了采访。今年49岁的门秀秀介绍说,2000年10月,他们家花两万多购回60只绒山羊、10只羔羊,如今已发展到180多只羊。
“禁牧前,羊可以赶到山上,吃草不花钱,这舍饲成本高了,你们没意见?”记者问她。
门秀秀笑着说,还是舍饲好处多。舍饲前,平均每只羊的产绒量是3到4两,舍饲后能产到8到9两。实现舍饲后,防病防疫工作也容易做了。这么一算帐,投入产出比反而提高了。今年家里种了10多亩草,有紫花苜蓿、冰草、披肩草等10多个品种,加上青贮玉米,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新鲜饲草的喂养时间。
土默特左旗畜牧局局长李高德说,以往大青山就是山羊的天然牧场所。2000年开始,当地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手抓禁牧,一手抓舍饲,积极配合林业生态建设。现在全旗18万只白绒山羊全部退出大青山,人们正为建设一个绿色家园而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