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与镜头生死相依 新闻界同行告别十佳记者王岩  

发布日期: 2005-10-23 08:18来源: SRC-132 编辑:刘贇

       

     

        新闻界同行告别“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王岩 新华社照片,北京,2005年10月22日 新闻界同行告别“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王岩 10月22日,众多新闻界同行赶到北京八宝山为因公殉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送行。这是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向王岩家属表示慰问。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闻界同行告别“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王岩 新华社照片,北京,2005年10月22日 新闻界同行告别“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王岩 10月22日,众多新闻界同行赶到北京八宝山为因公殉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送行。这是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向王岩家属表示慰问。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10月22日,众多新闻界同行赶到北京八宝山为因公殉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送行。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10月22日,众多新闻界同行赶到北京八宝山为因公殉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送行。告别厅外,人们在布满王岩代表作品的展板前驻足。 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曲志红、李菲) “关于你的回忆,总是充满笑声;对于你的成就,让人满怀敬佩”——一个如此蓬勃的生命竟因一次意外戛然而止。22日上午,众多新闻界同行赶到八宝山为因公殉职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送行。

        39岁的王岩,9月16日在北京市丰台区拍摄新闻照片时从升降车上意外坠落,突然间永远告别了他钟爱的职业摄影生涯。生前身后,留下数千幅精彩的新闻摄影作品,留下年迈的父母、病弱的妻子和3岁的女儿。

        人们依次走进告别大厅,静静地默哀,静静地献上一枝黄菊,静静地用目光与逝者最后告别。王岩的大幅遗像前,拥满了鲜花白幛。

        “像春天的杨柳”,这是他的一位好朋友对他19岁时的形容,高大俊朗,充满激情。王岩就这样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走进新华社摄影记者的队伍,从1989年至今,他历任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先后两次在新华社驻外分社工作,以自己卓越的业务表现和敬业精神,赢得了新华社“十佳记者”及“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等荣誉称号。

        “硕果累累的大树”,这是与他多年共事、编发他稿件的编辑丁玫对他39岁时的评价。作为新华社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历史性的时刻:拉宾葬礼、巴以战争、香港回归、9·11事件、刘翔夺冠、印度洋海啸……其中,不少作品赢得中外新闻摄影大奖。

        今天,这些凝聚着王岩心血、才华和青春的经典镜头,被他的生前好友们精心布置在四张展板上。告别厅前,几乎每个人走过它们,都要放慢脚步,凝视、回忆,太多的不舍。

        王岩同事说,王岩最后一次拍照使用的照相机,仍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虽和主人一起从12米高处坠落,沾满泥土,但仍可以正常工作,王岩拍摄的图片完好无损……与镜头生死相依,这正是一名摄影记者生命最后时刻的真正姿态。(完)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