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古蔺县桂香村党支部书记袁志诚
四川省古蔺县护家乡桂香村地处云贵川交界的大山深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1994年,袁志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桂香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600元增长到2005年的2200元。
10多年来,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袁志诚被告了3次,被查了3次村民却更加信服他,“被告书记”成了全国劳模。袁志诚说:“当干部的,既要吃得苦受得累,还要不怕受委屈。只要把心交给了群众,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治穷治愚不惧难
点亮山村致富灯
桂香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峭壁林立,大大小小的坡地上散居着1000多人。1994年,袁志诚刚当党支书时,这里水、电、路都不通。
通电是袁志诚运筹的第一步棋。没有资金,村民们自发筹集,袁志诚将自己做木匠、开商店的积蓄贴了进去。几经努力,村民们用上了电。袁志诚又自掏腰包为五保老人装电灯,替困难村民缴电费。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一些村民怀疑袁志诚在拉电工程中赚了钱,唆使村民故意不缴纳电费,并把袁志诚告到了乡里。乡政府审查小组驻进桂香村,整整查了两天,结果还了袁志诚一个清白。
查账风波使袁志诚意识到,贫穷的根源是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要想消灭贫穷,必须向村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袁志诚开始张罗着第二步棋——办广播。
没有资金,他关了自家商店,说服当小学教师的妻子把家里1.5万元拿出来。1994年10月村级广播室开播,夫妻俩既当播音员又干编辑。广播除转播中央台、四川台等节目外,夫妻俩还结合村情,办起了时事、法制、教育、科技4个栏目,深受村民喜欢。
当年底,袁志诚又腾出自家最大的一间房子,置办课桌、黑板,购买书籍,开办桂香村农技校,让村民们来这里学习。
一心修桥铺道路
存款户变欠债户
1995年春,袁志诚决心带领群众修桥修路,打开小乡村与外界的通道。
路要通,须在100米高的悬崖上建一座大桥。“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干!”袁志诚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日以继夜地在工地奋战,终于在近百米高的深涧上修起了一座公路桥。为节省3000多元的图纸设计费,袁志诚集中群众智慧,选出以村民周朝仁为组长的建桥筹备组,自行设计和施工。经技术部门鉴定,大桥质量上乘,能承载10吨以上的卡车。
经过艰苦奋战,一条18公里长的乡村公路贯通了,整个工程仅花了4万元。袁志诚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部分村民因投工投劳费没有兑现,又将他告到乡里。他们认为,这个工程上级肯定拨了款,袁志诚是有钱不兑现。乡里的调查组又来了,不仅弄清了事情真相,还做通了群众的工作。后来,这笔投劳折资费由县交通局以奖代补款解决了。
当支书几年,袁志诚由存款户变成了欠债户,家里的新房修了8年多还未能完工。委屈的他想到了辞职。
为民受屈终不悔
一片真情换民心
就在袁志诚将辞职报告交到了乡党委的时候,一场洪灾袭击了桂香村,袁志诚家的房屋被冲,他和妻子备了钢筋、水泥、木材准备维修。这时,村小学也变成了危房。见此情景,袁志诚放下了辞职的念头,也放弃了给自家修房的打算,决定先发动村民改造校舍。他将自己修房的材料拿给学校先用。那段时间,他连妻子的工资都搭上了。
2001年,新学校建起来了。袁志诚计划给村民办的第三件事——建学校因洪灾提前做完了。
没想到麻烦又来了。有村民说,袁志诚借修学校之机侵吞集资钱物,准备为自己修房用。为此,乡政府第三次派来了调查组。调查的结果再一次让群众心服口服:袁志诚不但没有挪用一分钱、一件物,倒是垫进了现金和物资约21300余元。
真诚赢得民心,经过推举,2000年袁志诚被评为全国劳模。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袁志诚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健全了村内综治和调解机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进步,桂香村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记者 刘裕国)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