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经济

政府发文要求干部须开通宣传家乡的彩铃惹争议  

发布日期: 2006-09-01 07:54来源: 编辑:周传金

         

    邱 炯绘

        副科以上干部须开通宣传家乡的手机彩铃 贵州黄平县政府发文“借铃促宣”惹争议 现已停止强制要求,提倡自觉自愿开通

        8月29日,贵州黄平县发出通知,决定废止试行两个多月的23号文件,对干部开通宣传家乡的手机彩铃不做强制要求。至此,最近当地持续的争议有了一个结果。

        为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6月,黄平县发布23号文件,要求各机关单位干部手机铃音换成统一的宣传家乡的彩铃。截至8月底,开通该彩铃的用户已达400多名,其中300多名是县副科级以上干部。

        黄平县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政府为冲破区位瓶颈,通过举办风情展示会、出版外宣书籍、制作宣传光碟等手段,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仅今年夏季,黄平野洞河、飞云大峡谷、旧州舞阳湖、飞云崖等旅游景区就接待游客7.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16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9.3%和9.8%。

        为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抓大做强旅游业,黄平县开展了主题为“热爱黄平、建设黄平、唱响黄平、展示黄平”彩铃宣传活动,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要求县副科以上机关干部手机开通宣传家乡的彩铃业务,并要进行督查,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向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倡导开通彩铃业务。彩铃由著名苗族歌手阿幼朵唱的一首赞美家乡的歌和一段介绍黄平的解说词组成,免费使用半年,半年后每月收费3元。

        文件发出,在当地引起激烈争论。一些干部群众认为,使不使用彩铃、使用什么样的彩铃,是手机用户的自由,政府以“红头文件”强制要求,有点强人所难。而且,以是否更换使用宣传家乡的彩铃来衡量热不热爱家乡,也不妥当。

        8月29日,黄平县发出通知废止了23号文件。通知说,“为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和市场经济的原则”,县委办、县政府办认为以两办行文不妥。已在县电信、移动、联通开办彩铃的用户,可以取消该项业务,三家公司要与用户主动联系,属于强制开通的用户,除向用户道歉外,还要退还相应款项。

        同时,该通知倡导全县各座机、移动电话用户从爱家乡、建设黄平考虑,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到相应的公司办理宣传黄平的彩铃业务,为提高黄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贡献力量。

        碰撞 宣传家乡初衷是好的

        黄平是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县,但由于各种因素,鲜为人知。如今手机用户越来越多,彩铃成了一种很有效的宣传工具,县里开发彩铃业务,目的就是通过彩铃扩大黄平的对外宣传,增加黄平的知名度,从而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县两办以“红头文件”要求领导干部开通彩铃业务,的确让人觉得有点强迫的意思,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但初衷是好的,为宣传家乡做出一点贡献人人有责。

        黄平县委办公室主任 杨梅芳 宣传家乡也要尊重个人自由

        调动人们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出力的热情,开发宣传黄平的彩铃本身是一件好事,无可厚非。但县里的做法让原本一件有意义的事变了味。下发“红头文件”就是让人必须开通彩铃,没得选择。开通手机彩铃是一种市场行为,即便是机关干部,因为自己要付钱,对手机使用什么铃音也有选择的权利,“红头文件”强制干预明显不对。

        黄平县一城镇居民 舍小钱求发展,值

        开通宣传家乡的彩铃,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县里就是要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三位一体的外宣攻势,促进地方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每个月3元钱并不算多,只要少抽一包烟、少喝点酒就能省下来,但换来的宣传效果是巨大的,许多朋友听了优美的彩铃声,都想来黄平看看,有人因此还写了首诗:“彩铃声声响,人人喜气洋,一听苗歌声,犹如到黄平”。

        黄平县文联主席 蒋家义 行政权力行使有界限

        使用彩铃是一种私人行为。黄平县以“红头文件”对干部使用彩铃作出强制,这在形式上、实体上都欠妥,这相当于以政府权力来干预公民的私人行为。行政权力的行使有其界限,不是任何领域都可以伸手,即使是对干部等公务人员也是如此。(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钟佳萍)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