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枣庄8月19日讯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全国妇孺皆知,人人敬佩不已。殊不知,在我们滕州,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爆破英雄”——陈金合,且比董存瑞牺牲的1948年5月26日还早二年半多呢。
陈金合,原名陈玉合,滕州市官桥镇善庄村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5岁时,父亲因贫病交加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不得不随着母亲靠逃荒要饭度日。少年时代,他放过羊,打过铁,甚至当过和尚,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1940年,饱受磨难的陈金合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了陡沟庄、涧沟岸、王海子等数十次战斗。他作战勇敢,不畏艰险,屡建战功,多次受到首长和上级机关的表彰。1942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机枪班班长。
1945年,日军投降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下山摘桃子,疯狂地抢夺胜利果实。山东解放区是其率先进攻的重点区域之一,而滕县则是蒋军北进的前沿阵地。为了有效地阻止蒋军北进,界河战斗一结束,津浦前线指挥部又命令陈金合所在的鲁南八师兵移临城,发起柏山战斗。
柏山,位于临城、夏镇之间,海拔200余米。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陈大庆部九十七军八十二师的两个加强连抢先占领了该山,以便保卫临城,控制夏镇,策应国民党军北上。为阻止国民党军北上,保卫解放区,必须尽快占领柏山这一制高点,切断临城和夏镇的联系,控制津浦铁路,然后将临城、夏镇之敌全部消灭掉。八师将此战斗任务交给了陈金合所在的二十三团一营。
11月11日夜,一营出其不意地发起了攻击,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守敌大部被歼,剩下的七八十个残敌退缩到柏山东北角一个三层大碉堡内固守待援。陈金合所在的二连接受了消灭这股顽敌的任务。此时,天将放明,敌援军将至,情况十分紧急,机枪班班长陈合金挺身而出,向陈有壁连长请战。在得到连长同意后,他接过连长手中的一枚快速手雷,迅速地把绳子和绑带连接起来,拴在手雷的拉火线上,然后纵身跃起,在火力的掩护下,冒着密集的弹雨向敌碉堡冲去。他迂回到大碉堡下,迅速将手雷安放完毕,可返回来一拉,发现绳子已断,第一次爆破失败。
这时,天已放亮,敌人增援部队已迫近,团指挥所命令,五分钟以内若不能攻占柏山,就立即撤出战斗。五分钟,如果用来等人或等车,那或许会觉得很漫长,但在这决定战斗成败的紧要关头,它却显得多么的短暂和珍贵啊!此时此刻,不容陈金合多想,他又一次站在陈连长面前,斩钉截铁地说:“我再去一趟,不炸掉敌碉堡誓不罢休!”说完,将军帽从头上一把抓下来递给连长,又一次冲了上去。他巧妙地穿过敌人的火力网,敏捷地接近敌碉堡,借着东方的晨曦,取下前次安放的那枚手雷,用肩膀抵在碉堡门上,毅然拉动了引线。一道电光撕裂长空,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塌了,陈金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了柏山战斗的胜利。
陈金合牺牲后,山东省军区追认他为“战斗英雄”和“津浦前线第一名爆破英雄”。陈毅司令员听了陈金合的事迹后深为感动,他高度评价道:“陈金合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战争胜利的英雄。”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陈金合学习。
为了纪念英雄,陈金合生前所在的二连机枪班被部队党委命名为“陈金合班”;二十三团政治处编印的报纸定名为《金合报》;临城县人民政府将柏山改名为“金合山”。1985年8月,中共滕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烈士陵园为陈金合烈士修建了纪念碑亭,供人民群众缅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董存瑞、陈金合们的鲜血染红了它!(孙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