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要警惕全球变暖观念成为“迷信”

    2013-01-03 09:59:00作者: 来源:光明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进入12月以来,俄罗斯、乌克兰、中国、蒙古国等北半球国家遭遇罕见严寒,极端天气到目前为止依然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和出行。极端天气原本是天气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的小概率事件,可是近年来,像50年不遇、100年不遇的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波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

杨学祥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进入12月以来,俄罗斯、乌克兰、中国、蒙古国等北半球国家遭遇罕见严寒,极端天气到目前为止依然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和出行。极端天气原本是天气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的小概率事件,可是近年来,像50年不遇、100年不遇的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波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

  按照全球变暖理论,极端热事件将越来越多,极端冷事件将越来越少。事实正好相反,北半球国家遭遇罕见严寒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海啸之后越来越频繁,使全球持续变暖理论备受质疑。如果罕见严寒的主因是全球变暖,这只能说明全球变暖不能永恒持续,总有一天被全球变冷所替代。事实上,英国气象局刚刚作出全球变暖已停止16年的报告,全球变暖已经寿终正寝,这一点也不令人吃惊。

2010年01月18日《科学时报》发表了牛强和谢光锋的评论:警惕全球变暖成为“迷信” 气象研究应回归科学。现在重新回顾很有意义。
    给全球变暖泼点冷水:警惕全球变暖成为“迷信”

    警惕全球变暖成为“迷信” 气象研究应回归科学

    牛强 谢光锋

    2010年01月18日08:51 来源:《科学时报》

  近来,伴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争吵声,公众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持续“升温”,席卷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严寒却不期而至,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意料之中地将此归因于全球变暖。于是乎,炎热高温自然证明了气候变暖,而完全相反的低温严寒也能基于全球变暖推导出似乎“无可辩驳”的合理解释。

  这或许勾起人们对社会上某些“大师”表现的记忆——“练我这个功就能治好你的病,病好了证明我这个功确实管用,如果没治好病那说明你心不诚,如果病情恶化了那是我的功在考验你。”是暖还是冷?是练功管用还是依靠心诚?“同为证,异则辩”的伎俩,在套路上何其相似。这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科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新情况、新矛盾,通过理性质疑,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螺旋上升;迷信却坚持固有的认识不可动摇,对一切新情况、新矛盾都不假思索地进行狡辩,抑或冠之“不争的事实”。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这句明显属于非科学的语言和口号犹言在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亦似乎成为公理,甚或将其固化为一种信仰,是否可以将持这类信仰的人称之为“碳排原教旨主义者”呢?先验地认为全球变暖,而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以此为真理和圣经,从这个默认前提出发来对其他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或者寻找可能的解释,是否就是全球变暖迷信和碳排迷信呢?

  全球变暖迷信和碳排迷信似乎可以追溯到极端环保主义,却又远远超出了其原有范畴。二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资本主义对增长的盲目崇拜引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一批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的人文知识分子深感忧虑,打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号,借此反对毫无节制的物质占有风气对人性的异化,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和美国环保主义者《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环保主义有其进步的积极意义。

  环保主义在各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保护水域、土壤、局部空气免遭污染方面卓有成效,带给了世界很多地方水清、地净、天蓝的良好环境。但由于传统环保主义所关注的水土气都是局部的,发达国家的人民在本国实行了一定的环保标准后,不再有足够的热情关注和支持环保事业,环保主义在西方的群众基础开始裹足不前,这使得环保主义始终无法超越地域和国界的限制而整合为一种全球重要力量。为了持续推进环保主义的全球地位,激进的极端环保主义开始寻找一个能够刺激全世界神经的新的“痛点”穴位。

  这时,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种学术论点进入了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视野。其实,20世纪下半叶以来,气候变冷一直是气象学科内部的主流声音。但全球变暖涉及的层次是大气层的,不仅可以超越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引发西方主流工业化国家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海水上升、洪水时代、人类的狂妄贪婪、人类大灾难、人类的警醒、救世主、诺亚方舟这些关键词也暗合了基督教秉持的人类原罪与救赎的思想。于是,气候暖化迅速成为极端环保主义的有力武器和重要工具,其原教旨主义的先验理论也超出了一般学术观点的范畴而日益意识形态化,甚至犹如“皇帝的新衣”成为一些社会群体证明自身智慧的广告词。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俨然以“温室气体”的恶名,超过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重要污染物成为“罪魁祸首”。

责任编辑:李智勇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