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没有特效药时 精神就是特效药
2013-05-22 13:24:00 伍仞、黎蘅来源:广州日报
昨日上午,“纪念抗非10周年,走进当年英雄群体”专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雕塑家潘鹤、画家陈永锵、作家张欣等与抗非英雄代表座谈。” 著名画家陈永锵表示,非典时医护人员抢救病人,自己作为画家感到“帮不上什么”,但愿意率领广州的艺术家为抗击非典作出服务。 原标题:没有特效药时 精神就是特效药 昨日上午,“纪念抗非10周年,走进当年英雄群体”专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雕塑家潘鹤、画家陈永锵、作家张欣等与抗非英雄代表座谈。 记者曹景荣 摄 张积慧在发言。 记者曹景荣 摄 广州市文联等单位组织志愿者走近当年抗非英雄 张积慧一席话令全场动容 本报讯 (记者伍仞、黎蘅 通讯员王雪梅、徐晶)昨天上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礼堂内墨香芬芳。广州市文联、广州市卫生局和广州日报社共同举办了“纪念抗非10周年,走进当年英雄群体”专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一家亲文艺志愿服务团承办。200多名来自广州各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与本市著名艺术家济济一堂。台下,艺术家们即席挥毫,为抗非英雄们题词作画;台上,艺术家和各位抗非英雄们真情对话。“在SARS还没有特效药的时候,人的‘精神’就是一味特效药。”抗非英雄张积慧的剖白,十年后道出了“医护人员”岗位上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介绍,这次活动分“书画赠英雄”、“诗歌颂英雄、赞英雄”、“艺术家与英雄对话”、“歌舞献英雄”、“聚焦英雄”及“回望抗非英雄”摄影展等六大系列,共40多名老中青艺术家积极参加。 昨天,参与抗非英雄对话的艺术家阵容鼎盛,有著名雕塑家潘鹤、著名美术家陈永锵、著名作家张欣;参与慰问演出的艺术家有中国文联派来的著名相声演员全维润和常亮、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王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素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永春、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卜灿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著名魔术师何其昌,以及广州歌舞团和广东音乐曲艺团的演员们;参与即席挥毫的著名书画家有乔平、李晓白、任桂森、陈凯、孙戈、陈永忠,还有参与现场拍摄的著名摄影家廖宁、蔡少华、陈穗林。参与活动的抗非英雄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积慧、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大科主任张敏洲、广州市胸科医院院长谭守勇、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尹炽标、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赖永洪、广州日报社政文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黎蘅。 在台下,艺术家和抗非英雄们也亲密互动。艺术家们现场即席挥毫,向广州市卫生局、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赠送了一批书法、美术作品。会场上还展出60多幅本报摄影记者所拍的珍贵“抗非”记录。 医护人员 眼中的非典 “抗非”让一批小护士成长成熟起来 在“艺术家与英雄对话”环节中,抗非英雄们纷纷回顾十年前的抗非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在那个非典还没有特效药的时候,‘精神’就是特效药。”《护士长日记》作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积慧动情地回忆,在非典临时病区收到第一例病人时,病区里的小护士们怕得腿发软;同样是这批小护士,在病区第一个非典患者病逝的当天晚上,到病区安抚恐慌的患者们,和医生们一起坐在病床旁,让一名患者拿着枕头一下一下地砸过来以发泄不安。“从一开始的恐惧,到后来把危险留给自己,我亲眼目睹这股‘抗非精神’在这些小护士身上产生、升华。”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赖永洪和大家分享了他记在心中长达十年的一句话。这句话刊登于2003年7月《南风窗》回顾抗非的一篇文章内:“2003年的春天,在广州,以钟南山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务人员——他们站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他们让我们感到了责任、奉献、良知、对科学精神的执著和人的尊严。”他感慨,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描绘出抗非故事的其中一面,“当年医院最后一个非典患者出院时我说了一句:希望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十年以来,痛确实没有忘。经过医务工作者继续不断演绎,成为影响大家的财富。” 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也认为,面对非典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惧危险,就像解放军战士保国守土一样,体现出医务人员的素质。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尹炽标认为,假如没有其他领域的支持,抗击非典也不会成功:“疫情一来,医院不够设备,工厂加班制造;通风需要风扇,工厂主动送来,甚至一度盛传吸烟能防非典时,也有烟厂送烟来医院,还有艺术家们送来画和诗歌……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心里很暖。包括现在的H7N9,只要各界一起去战斗,再难搞我们也能坚持下去。” 艺术家 眼中的非典 医护人员的大爱大勇 是“真善美”最好诠释 在艺术家们的眼中,医护人员的大爱大勇,就是“真善美”的最好诠释。著名作家张欣还记得,非典时期听说有外地病人来广州投医,“作为广州人,我觉得自豪”。她感叹,我们的一生离不开医院,平时不一定想起,但有事发生时,医护人员就是雨伞、就是救生艇,“尽管这个社会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尽管这个时代很善忘,但医护人员的坚持,大家是知道的、记得的。” 著名画家陈永锵表示,非典时医护人员抢救病人,自己作为画家感到“帮不上什么”,但愿意率领广州的艺术家为抗击非典作出服务。 年近九旬的著名雕塑家潘鹤则回想起非典时期广州居民戴起口罩的场景,“我这么大年纪都没在其他地方见到过,非常难忘”。因此,在创作浮雕“广州抗非典型”时,就特地选用了两人戴着口罩的形象。这一浮雕现放在广州雕塑公园内。
责任编辑:韩连阔
本文相关新闻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