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的山地,光秃的山岭、崎岖的小路,贫穷的山庄,老家大山的昔日,给我留下了儿时伤心的记忆。
春天山花的芳香,夏天勃勃的生机,秋天丰硕的山果,冬天如织的山林,老家大山的四季,牵动着我来回奔波的脚步。
老家地大山养育我,给了梦想,给了我快乐,也给我留下伤痛,在老家大山的怀抱里,我渡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
老家坐落在高高的山岭之上、大山腰间,村前是一座高山,位于村子的南面,祖辈村民成为南山,村西是大山顺着地势延伸的山身,将村子围在了大山的怀抱,因村庄坐落在高处,北面和东面远近重叠的山头、山岭和零落的村庄部落清晰可见,老家也就成了出名的“山顶村”,周边的村庄因山多而被一些人成为“山套旮旯村”。
老家是一个小山庄,在我的记忆里,全村不足百户,是一个典型的穷山庄,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从村里延伸通向村外,或顺山而上,或顺岭而下,留下了一辈辈村民勤劳的脚印,也留下我童年的身影。
顺上而上的这条条崎岖小路,洒下了我因摔伤而痛哭的泪水,高高耸立地大山,成了我童年玩耍的场所。在山坡上,我与伙伴捉迷藏、追野兔、捕小鸟,或躲躲藏藏、或你追我赶,无忧无虑;在山顶上,我和伙伴学写字、学画画、学建房,以石为笔纸,用石作原料,或写画,或建房,大小不一,色彩不同的石块,成了我们最好的玩具。
童年记忆里的老家大山,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腰间零星的几棵大槐树,成了山上唯一的风光,一年又年,除了山草野花和种植的庄稼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外,每年的山景都没有什么变化。
老家的大山养育了一代代村民,昔日生活贫困的村民只有靠山吃山,在我的印象里,村民的生活除了靠在一层层贫瘠而零星的山地种些五谷杂粮外,每年的收入也多数靠这座大山,村民用山上的杂草作为食料用于养猪羊牛兔,以便换取日常开支费用,依靠养殖换来的钱,也成了村民家家户户唯一的经济收入。
那时村民温饱成了最大的难题,一日三餐,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了下顿,村民只好依靠大山维持生活,野菜、槐花、榆树皮成了村民的美食,山上的杂草干柴也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燃料。
童年的我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一年四季,上山下山,割青草、挖野菜、拾干柴。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突降暴雨,黑云滚滚、雷电交加,正在山上割草的我,被吓得背起柴草就往家里跑,背着沉重的柴草,沿着铺满杂草的蜿蜒小路一路小跑,在慌乱奔跑的途中,意外的被重重的摔了一脚,背后沉重的柴草从我头上滑过,我的头被重重的碰在了一块石头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流,惊吓和伤痛,使我丢掉了柴草,用手捂着伤口,一路大哭,跑回了家里。
童年因山而留下的伤痕,在我的头上、腿上至今还有多处,也正是这些伤痕,使我无法忘记老家的大山。
改革开放改变了村民的命运,也改变了老家大山的面貌,大山和村里所有得山岭一样,被村民们进行了承包开发,种植了果树。
成片的花椒,成行的山楂、火红的樱桃、金黄的柿子……,满上遍野,昔日光秃秃的大山,而今已成了一座充满生机的花果山。昔日的被村民称为穷山恶岭的老家大山,而今已成了一座宝山。
一层层整齐的梯田、一条条环山大路,一辆辆穿梭的农用车辆……,给老家的大山增添了无限风光。昔日印满几代人脚印的那一条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再也没有了它的影子。
尽管离开老家的大山已达20年之久,可一次次遥想老家的大山,一回回追忆至爱的故乡,都让我游走在一个童话里,在我的心中,那座大山才是我真正的家:它装满了我的记忆,我的梦想、我的思念、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