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内容 > 古城随笔

张运祥:无法释怀的故乡

    2013-01-11 15:30:00作者: 来源:枣庄大众网

“我的故乡并不美,光秃秃的山坡 经常断流的河水,几十年没有改变的村政现状,但还有一群纯朴的父老和地道的村民。”提笔写出以上的文字,并不意味着不喜欢我的故乡,而是我对她那永远无法释怀的眷恋。

    大众网枣庄1月11日讯 “我的故乡并不美,光秃秃的山坡 经常断流的河水,几十年没有改变的村政现状,但还有一群纯朴的父老和地道的村民。”提笔写出以上的文字,并不意味着不喜欢我的故乡,而是我对她那永远无法释怀的眷恋。

 丨 故乡我称她为 树林,林子上的树叶年年都要脱落,岁岁都发新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片树林并不茂盛,特别是秋去冬寒时,那片树林的干枯和倔强。也许故乡和那些树一样,被秋抽走了精气神,寒冬里正坚韧地守候着对春和未来的希冀。

    故乡几十年来仅是一个百余户人家、五百余人口的小山村。村子三面环山:村西的小山是与滕州市的分界线,村东的花山从没见过山花烂漫时,村前海拔百余米且孤独的白山,挡住了南风对整个村庄的吹拂。记得“文革”初期,各种树木让整座白山郁郁葱葱,秋季山坡上枣树结出的大枣,能让全村人尽享口福。可如今再也寻找不到一颗枣树了。流经花山脚下的东沟,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筑起过三道拦河坝,有效浇灌着村东数百亩的土地。但时至今日,一坝、三坝早已无从蓄水,仅有二坝在雨季时还能存蓄些河水,夏季供人们游泳,秋季供村民洗菜洗衣,年后不久便干涸见底了。

    本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我记事 起就知道,每年自春天开始至雨季来临之前的四个多月里,总是笼罩在吃“远水”的阴影里:即人担车拉着桶、罐到三华里之外的周边村庄去取水,衣服脏了只能等到雨季来 后到东沟里去清洗了。为了解决吃“远水”的问题,那时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不惜献出生命打井找水(我一位同学的父亲就是因打井而殒命枯井中),数十年间,数口人工开凿的干井筒让全村人失望之极,仰天长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吃“远水”呀?

    “文革”后期,我有幸成为全村第一个被推荐上学的游子,毕业后在枣庄城区从事教育工作。1994年,我有幸结识了曾有“水神”之谓、时任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枣庄主委的胡再生老先生。当我向他倾诉我村吃水之难时,他二话没说,直奔令我魂牵梦绕的小山村。老人不顾罹患绝症、年已七旬的病体,用了一 上午时间,最后将掘井之位定在了村前白山的半山腰上。他告诉众乡亲:这是他一生定位的第400眼井,可能是他的绝笔。此井如开凿到130米,可以浇遍村东所有的土地,否则包赔打井的所有费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此井果如胡先生所言。村支书曾告诉我: 打这井时曾被周边村民讥笑说咱村真是“疯”子。在遭遇1998年特大干旱时,周围村的井都干了,唯有咱这口井供应 着周边村民的人畜用水,太感谢胡老先生了!此后不久,从本村走出的一位企业家出资五万元,让全村人第一次吃上了自来水 。然而好景不长,仅半年时间,因管理不善,自来水便从此断流,目前仅还供应不足十户人家享用。

    前几年,在外工作的一位县级干部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自筹资金又在村东打了一口深水井,就在村民们再次翘首自来水时,却莫名被用水泥板封上了井口。去年秋,听说镇政府要为我们几个村统一解决吃水问题,其他村子都热火朝天挖管道,唯独我们村挖了一半就再也没了下文。现在,其他村都用上了自来水,这次 令充满希望的村民再次与自来水“断交”。

    上世纪九十年代,途径我们村东店韩路的开通,让家乡从此不再封闭,村民们逐渐具有了开放意识:先是大力开展种养殖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遍布全国打工、求学,不能外出的中老年人,凭借自己的力气和双手,将“上天 ”赐予取之不尽的石灰石(当地称青石)开采成块石,就地卖给来自鲁南、苏北前来购买的需求者,打凿块石剩下的边角碎石,使用各种车辆售卖给周边的水泥厂、石灰厂及水泥搅拌预制厂,换回的是 令人欣喜的大张人民币。我的那些纯朴至极的乡亲已把“靠山吃山”的古训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如今的小山村,一座座二、三层高的小楼房,数百辆的各种车辆,让周边村民艳羡不已。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较为时尚的村民已不再满足现状,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到市、区内的学校求学,在“北、上、广”就读本科、硕士、博士的年轻人,更让这个昔日被他人贬得 一钱不值的小山村,让人刮目相看!

    我的家乡如今已不再贫瘠,我的父老也不再贫穷,我的乡亲也不再愚昧,山村的后代更是积极向上!可让我们这些举家在外的游子们永远忧心的是:早已甩掉“吃远水”帽子的故乡,为什么守着丰硕水源的村民们却喝不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为什么半山腰抽出的深井水,仅仅流进少数几家人?为什么镇政府提供的管道水流不到我的父老乡亲的缸盆里、饭锅上?常年遭受吃水难的乡亲们,每当看到我在年节回家祭拜老人时,总会向我倾诉吃水之难言,可我这个既不当官、又不经商的教书之人,不知用何语言回答他们的提问,我太郁闷了!

    这些年,我不时地在内心拷问着自己:年近六旬的我究竟 为家乡做了什么呢?十多年前,我也曾被派往农村扶贫,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也为那里的村民和学校解决了不少难题,可那已是过去时,我现已将退休。我又想,这些年市、区每年都要选派干部到偏远农村扶贫、解困,可我那偏远的小山村何时才有下派干部光顾呢?是村民们不欢迎?还是村干部拒绝?还是-----我无法再想下去。

    如今的祖国在强大,我的父老乡亲已遍享政府提供的各种惠农政策。可在物资生活已得到大幅改善的今天,我故乡的旧貌虽已换新颜,可政治面貌却依然,吃水难却依旧。每  想到此,只感到胸口阵阵作疼,泪水不住地流,因为村里不仅有我的亲人,更有那群抚育我长大、赐予我智慧、送我走出小山村 的众乡亲!

    我知道:在离家40余年的今天,我心深处最无法释怀的就是故乡的吃水问题,可我已无能为力,我将惭愧到永远,遗憾到下辈子!

 

责任编辑:张永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