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2013枣庄两会 > 民生关注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让城市发展软实力“硬”起来

    2013-01-10 10:18:00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下一步将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建设,以非遗博览园、版权贸易基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同时,将加强文物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两会期间,与会的代表委员热议枣庄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大众网枣庄1月10日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下一步将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建设,以非遗博览园、版权贸易基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同时,将加强文物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两会期间,与会的代表委员热议枣庄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全面普查保护
  由于一直在文化界工作,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来自滕州柳琴戏剧团的文艺界政协委员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枣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枣庄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19项,市级221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的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加速了一些非遗项目的消亡,非遗项目处境堪危,急需出台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孙作建建议,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制定枣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建立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以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对于非遗传承人应该进行全面普查,包括录音录像,确保传承人记录在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管理。”
  “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命名民间文化之乡。选择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激发其生命活力。”孙作建建议应该适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重要而又缺乏资金来源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大力资助、扶持,鼓励其传承和传播。
  另一方面,应该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对已经采集的非遗的各种资料进行‘物化’展示,并且有计划地编辑出版,并拍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专题片和电影,扩大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
    枣庄创意产业的发展滞后了
  针对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枣庄市文化产业,郝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省内其他地市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上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是在枣庄,对创意产业的投入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创意产业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滞后。”
  另一方面郝涛建议,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不断的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和推广,提升企业设计理念,其关键所在就是企业首先要有这方面的认知,然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同样一些地方一直对‘软实力’有误解,一谈‘软实力’就是怎样卖电影、书籍等等文化产品,实际上,‘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一些红灯笼之类的符号表象,而是软实力背后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根本。”
  因为郝涛一直在企业设计一线,所以他们有一句口号“设计也是生产力。”郝涛认为,每个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然而如果没有关注自身的文化资源,没有对本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本土文化就会受到其他文化产业浪潮的冲击。“下一步我们考虑将会筹建创意产业的商会或者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去推广创意产业的概念,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认识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带有知识产权的特长,可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现在青岛以及烟台等地的创意创业博览园建设的相当成熟,创意产业不论从国家的政策还是长远来看,都是非常有前景的。”郝涛说,随着枣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建设,必将会给枣庄本地的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舞台。
    挖掘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资源
  “对于文化产业的保护,我认为应该充分挖掘我们枣庄本地原汁原味的文化资源,并不断的打造和强化,提升为一种文化品牌。”9日下午,来自山亭区的人大代表季侠坦言,积极打造属于枣庄本地的文化资源,并且和“枣庄二日游”进行充分的结合,打造原生态的文化旅游圈。
  季侠介绍,目前枣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台儿庄古城、熊耳山大裂谷、石板房等等诸多景点都有诸多的文化背景,而且现在山亭正在加大扶持和开发文化旅游品牌,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情。“将文化旅游开发出来之后,要将之打造成一个体系,同时应该不断的加强各景区之间的基础设施,使之更加便利。”季侠认为,目前枣庄市已经探索出一条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打造城市支柱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成功之路。
  “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这个事例就非常成功,它不仅撬动旅游和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服务业,解决了就业和富民问题,更多的是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枣庄更多的本土文化资源立下标榜。”季侠说,在开发利用之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的困难和窘境。
  “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虽然本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品牌资源,但是对民间品牌的认知度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同时这也是对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效应存在误解。”季侠认为之所以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度不够,个中原因有很多。诸如,在对品牌进行注册时,缺乏商标注册的费用,或者对注册认知存有误区。“下一步,应该依法挖掘文化产业,注重品牌保护和利用,在很大一个层面上能给枣庄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在今年的两会上,台儿庄区政协的一名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提高枣庄市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案。提案中认为,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江北水乡 运河古城”的核心要素,是继续推动枣庄城市转型的最重要着力点,所以应该谋划新思路,开辟新路径,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台儿庄区政协负责人介绍,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是全国第六家、全省首家实验园区,具有典型性,成长性,在规划上应该做到聘请高端专业人才就园区的整体规划、重点产业布局以及发展阶段进行规划,突出规划的文化内涵,重视产业、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产业的策划工作。
  “应该尽快形成一批文化产业的项目库,选择创意设计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社会影响面大、带动性强的文化龙头企业,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突出园区产业重点,引进一两个大项目,实施项目起爆,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同时,台儿庄区政协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引进一批复合型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形成多元化格局,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还建议,在打造自主品牌上建立以创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创造链,形成一个主业、多个副业的产业链,增强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条,使园区的营销模式的盈利空间更大,提高园区综合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刘国栋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