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2013枣庄两会 > 提案点击

吴成宝:关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案

    2013-01-09 17:20:00作者: 来源:枣庄大众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业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提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业,将旅游与文化、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旅行向休闲度假提升转变,不仅有利于打造我市城市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内涵与核心竞争力,还是我市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的助推器。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政策和措施,紧紧围绕实施“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加快建设“幸福新枣庄”中心工作,坚持把旅游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创建具有枣庄特色的“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推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城市新型发展模式—即“枣庄实践”模式,以“二日游”为起爆点,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已具规模。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74.13%89.83%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市自强力推动二日游活动以来,二日游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是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景点。目前,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共计85个,其中已完成项目11个、在建项目74个,总投资423.514亿元,截至今年9月,累计完成投资164.58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6%全市3A级以上景区达到20家,4A级景区7,5A级景区1家。二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支撑。通过发展旅游业有效带动了枣庄地区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二日游指定接待酒店由2009年的27家发展到2012年的141家,旅行社数量由2009年的43家发展到2012年的73家。2012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增长33.2%,位居山东省首位,服务业税收占地税收入比重达到46.82%,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全市的旅游接待床位数由2009年以前的2300余张激增至18400余张,翻了近10倍。三是培养的一批特色旅游人才。通过加强对旅游社的管理和引导,初步建立了导游人员上岗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从没有一个地接导游,到现在地接导游人数超过500人,且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成为2011年山东省导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

        二、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整合不够。缺乏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和管理,没有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各部门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致使全市文化旅游建设布局零散、规划不统一。

        (二)特色挖掘不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游讲解不深,许多文化元素没有变成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四)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以省内及周边地区为主,境外游客比重偏低。

(五)旅游市场主体实力较弱。整体上还处于散、小、弱状态,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

(六)专业人才不够。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缺乏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管理。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

 三、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业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创新发展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 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旅游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节能降耗、带动投资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扩大就业、财政增收、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宜居宜游城市、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推动力。要突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为主线,充分利用枣庄的区位、自然环境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三产与二产融合发展。

        (二)以规划为引领,突出文化元素,着力提升旅游品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林业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工业经济发展等规划时融入旅游文化元素,编制出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划,并加大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精心培育和打造能充分体现枣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提升旅游形象,进一步创新旅游促销模式。深度开展市场营销。继续抓好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及京沪高速、国省干道沿线重要节点位置的广告投放,加强与高端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枣庄二日游”的宣传。依托枣庄旅游集散中心,建立旅游专业营销网站,与国内大型专业网站开展合作,完善散客服务,培育散客市场。顺应“散客化、自由行、区域游”发展趋势,抓住高速铁路的同城效应,积极抢占高铁旅游制高点,打造“临高”旅游经济。

(四)保护文化生态,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枣庄、文化枣庄的建设,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严禁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建设,建立起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二要高度重视遗产申报和文化品牌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对我市遗产的申报工作和对特色文化品牌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超前谋划并适时申报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

    (五)用多样化的载体承载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产品、旅游商品、高铁旅游、旅游综合交通、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人才、旅游接待、旅游企业、政策支持十大体系建设。高起点编制完成枣庄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规划》。将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完善城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质;将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相融合,由一般的观光休闲产品向深度体验性产品升级,精心打造富有民俗特色的采摘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增加体验项目,吸引大众消费;将文化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相融合,加快星级酒店、旅游购物场所建设,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将文化旅游与创新营销相融合,通过广泛运用各种媒介宣传旅游产品信息,大胆地将新型技术融入到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中,运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媒介宣传融合后的新产品体验价值,用价值增值利益打动消费者,促进消费市场的融合;将文化旅游与城市合作机制相融合,构建我市与全国其他旅游城市的联盟体系,创造新的交流、交易、推介平台,促进旅游发展的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刘洋

本文相关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