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曹文合:心系群众办实事
2012-09-03 11:29:00 来源:
8月27日,望着绿油油茁壮成长,即将丰收的玉米,张山子镇新闸子村支部书记杜辉连连感慨:“玉米长势能这么好,多亏曹二叔的资助。”杜辉书记所说的曹二叔,是新闸子村村民、老党员曹文合。
大众网枣庄9月3日讯(通讯员 马昭体 蔡可强)8月27日,望着绿油油茁壮成长,即将丰收的玉米,张山子镇新闸子村支部书记杜辉连连感慨:“玉米长势能这么好,多亏曹二叔的资助。”杜辉书记所说的曹二叔,是新闸子村村民、老党员曹文合。
新闸子村玉米长势良好,得益于玉米播种时,持续干旱的天气对新闸子村玉米田地没有造成丝毫影响,因为村里统一从村北部运河提水灌溉,解除了村内千亩面临受旱的玉米苗,也滋润了新闸子村民的心田。而提水所用的价值5万余元的电机、水磊、管线等设备,全部为曹文合无偿提供。提起这事,新闸子老少爷们就对曹文合竖起大拇指,大伙清楚记得2011年2月份,整个鲁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眼看就要返青的小麦濒临死苗、绝苗的边缘,由于村级没有集体收入,虽然村北有运河,村南有伊加河,但没有抽水设备,村民只能靠家庭小抽水机从2000余米远的运河里抽水到田里,曹文合看到乡亲们满身疲惫,当即向村党支部表示,自己出资,为村里无偿修建一座提水站。10天后,所有设备全部运到,当清澈的运河水经过1米多粗的提水管源源不断地流到麦田时,新闸子村沸腾了,大家再也不为干旱所忧愁了,心里都非常感激曹文合。 曹文合年轻时,家庭相当贫穷,上有父母、下有三个幼小的孩子,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改变生活状况,他下过煤井,用地排车往水泥厂拉过石头。改革开放初期,曹文合承包了一片荒山,办起了采石场,20余年来,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曹文合硬是把一个小采石场发展到总资产已过千万元的大企业,每年为当地创利税近百万元。致富后的曹文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惦念着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每逢中秋节和春节,他都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去面粉、猪肉、食用油等慰问品;一些本村的父老乡亲成了他厂子里的工人;村里的一些困难家庭,他随时救助……。 刚开始为村民办好事时,有人不理解,于是就有风言风语:老曹这是做什么,明显的是摆阔气,炫耀自己行呗!村内一位和曹文合关系较好的朋友也问他:“文合,你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图的为改善乡亲们生产生活条件,我是一名党员,我是在尽一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不改初衷,依旧为大家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2011年10月,曹文合出资3万余元,为村里架设了35盏路灯,消除村民晚上摸黑走路的现象;2012年5月,他出资2万余元,为村里2000余米水泥路培护路肩,方便了群众出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时,他响应村支部号召,出资1.6万元为村集体购买绿化树苗……。村民们这一下彻底服了,连最初说闲话的人也托人向曹文合道歉。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曹文合是基层党员带头致富的典范,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楷模,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一位共产党员的风采。谈起回报社会,造福群众,曹文合目光坚定:“下步向村两委建议,由我个出资10万余元在村内建一个草厂,用于回收小麦、玉米等秸秆,既让村民们得到收益,又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责任编辑:张永
本文相关新闻热点图片>更多<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