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北京9月26日讯(董献慧) 今天下午3点,大河之旅报道组来到河南大学,与来自学术界、文化界及河南当地的各界名人共同求解“黄河的水患与治理”之路。
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省份,“大河之旅”还未来到河南时,就已经在当地网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河南网友在大河之旅“保护母亲河”的签名中一直位居第一位,今天的论剑更是吸引了包括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报业网、郑州晚报、河南电视台在内的当地各大权威媒体的联合报道。
在两个小时的论剑中,嘉宾从黄河下游的水患谈到对河南人个性的影响,谈到黄河水患的治理之道,其间不乏一些前所未闻的独到观点。以下为本次论剑中嘉宾的主要观点。
赵建功:大河之旅凸显媒体责任感
作为资深媒体人,河南报业集团高管赵建功非常赞赏腾讯网此次的“大河之旅”活动,“媒体在宣传黄河的水患与治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他说,与过去单纯的涝灾相比,黄河现在的问题更复杂,涝灾加上严重的断流,可以说,现在要根治黄河水患任重而道远。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应该肯定现在治黄的成绩。这首先是国家的支持,另外是各项水利设施的完善,第三点是人们用水意识的不断提高,都对治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至于黄河对河南的影响,赵建功认为黄河的灾难恰恰磨砺了黄河人的性格,赋予了他们不屈不饶,敢于迎难而上的气质。
覃成林:河南人对黄河的感情很矛盾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覃成林则对黄河对河南的影响有着特别深的感受。他说,相比于一直把黄河作为母亲河歌颂的国人,生于斯又受害于斯的河南人,对黄河的感情却极其矛盾。
一方面,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另一方面,黄河自身的特性,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也给黄河下游,整个华北平原这个区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河南正是受这种影响的程度最严重的省份。
覃成林把河南的文化称之为“生存性文化”,即长期受黄河水患困扰的河南人,为了在逃荒地继续生存下去,已经习惯了用一种“短期的、临时性的,或者是从事比较低的经济活动或者是社会活动来延续发展的脉络”,而这,对河南的经济发展和形象都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
牛建强:黄河的污染在于有法不依
曾经从事过法律工作的牛建强认为黄河的污染问题,关键是有法不依的问题。无论怎样立法,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执行上。牛建强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认为黄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我们一直习惯了用“堵”的方法来处理黄河水患,修水库、提高堤坝,而这样其实是非常消极的做法,如果能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以给黄河改道。
牛建强同时提出,要根治黄河水患,还需要科学,所谓科学,是在治黄的问题上,要听专家的,不能听行政领导人的。“现在很多事情往往是听行政领导人的比较多。哪个地方一换人,就来一套,这个是不是合适”,牛健强说。
王守春:黄河是悬河,但是悬也不可怕
对于黄河下游日益严重的悬河问题,中科院地理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地理专家王守春说,悬河的问题历史上就有,所以大家也不必对悬河太惊慌、害怕。王守春从两方面解释了这个观点,一是黄河上中游已经建了好多大的水库,可以对洪水进行一定的调节;第二,现在黄河下游,两岸的大堤正在加宽,加高,是一个坚固的堤防。他甚至逗趣说,不用把黄河看成一个悬在我们头顶,随时可能翻下来的水盆。
对于黄河水患对河南人性格的影响,王守春认为这一方面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坚强不屈的,从另一个方面讲也促进了中华明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河论剑”是腾讯网“大河之旅”活动就黄河流域环保及文化等问题组织的系列论坛,本场的论剑是黄河论剑的第七场。大河之旅报道组前方领队、腾讯网新闻中心副总监主持了本场论剑,腾讯网对全程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